正紀念堂前,輔大黎姓同學的絕食抗議,近日來引發平面電子媒體的大量評論與報導,同時亦在網路上引起了一連串的討論。在這些討論中,有幾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當今台灣的大學生到底關不關心社會?當今的台灣學生運動到底存不存在?

在這一連串的批評討論中,有人批評到,當今的學生不關心社會。或許,現今台灣社會的普遍氛圍,的確不利於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的成型。主要的原因來自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保守主義現象與壓力,這類現象與壓力,可能來自於家庭、來自於個人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競爭意識形態、來自於早期威權時代政治壓迫的陰影與遺毒(如集會遊行法),以及,複雜的人心與利益糾葛。甚至,也因為社會政策議題的專業化與分散,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使得社運組織間的連結不易達成。
 
然而,雖然這個時代下社會風氣的保守氛圍使得學生與社會運動的發展不易,但在台灣,仍有一群學生與社運工作者在運動著,在幫助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們爭取社會結構上的平等權益。舉例而言,反對樂生療養院拆遷運動、獨立樂團支持媒體公共化運動、反對學費自由化教育商品化(教育公共化)運動、反對彈性工時的95行動聯盟、愛音樂救沙灘運動、抗議集遊惡法行動聯盟、聲援楊儒門運動、世新草根工作室的下鄉田野調查、推動媒體公共化運動的傳播學生鬥陣…等等。事實上,台灣的大學生在現今這個時代仍持續不斷的運動、活耀著。他們關心的,不再只是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整體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公共政策」議題。怎麼會沒有人在關心社會呢?只能說,這是大多數人利益選擇的問題,在威權體制政治壓迫的年代,爭取政治民主與開放,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個極具明顯而共同的利益。然而當政治利益不再單純、社會利益複雜化,以及資本主義保守思維的氣氛充斥整個社會後,關心的人相對就成為少數。
 
另一點,社會與學生運動需要一個宣傳的出口,但是,這裡有個更大的問題,在於媒體的保守。當商業主義成為媒體經營的核心問題之後,唯利是圖的媒體大亨經營邏輯取代無冕王的專業主義,媒體開始對於這些社會運動與學生吝於報導,或者以偏頗的媒體再現方式(諸如只選擇性呈現衝突而不呈現其論述與抗爭理由)報導。在媒體上,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是弱勢。媒體在保守氣氛與商業主義的結構之下,將其視為他者與他群團體、異議份子,或者只視其是否具備「賣點」而選擇性報導之。這都對台灣的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之苗,造成了很強大的傷害。
 
台灣的社會與學生運動之火,一直都在燃燒著,他們要求的是更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只是,還希望大家能夠多給這些人一些支持,去了解他們參與他們,社會或許更能臻至美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