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研究所的第一份報告,研方的讀書心得。
其實,我並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XD


傳播研究方法讀書心得報告

讀本:
Babbie, E. (2003).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Boston, MA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李美華等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Ch1 & 2
Ragin, C. C. (1994). Constructing social research: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method.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Ch2 & 3

追求知識的宇宙?
                ─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為何與如何探尋人類社會


 自孔德(Comte)1822年創建社會學一辭以降,人們便開始不斷以一種新的(不同於在此之前的)方式,追尋關於人類社會與關係的知識。孔德認為,人類社會與關係的種種知識,可以「科學方法」來研究與探尋,而這樣的一種科學方法,乃透過「科學之輪」不斷的發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與資料收集、邏輯推演建構理論等方式,尋找所謂真理的知識。以此,人們便開始嘗試著以「科學方法」的方式研究社會與社會關係,從而開啟了一條通往社會科學知識的漫漫長路。

? 我們都知道,追求未知的宇宙是人類所謂進步的動力來源。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必須了解「如何」追求,以及「為何」追求?又我們所追求到的知識,是否又是「絕對的客觀中立」的最後真理?而所追尋到的知識又真能帶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或許,從Babbie與Ragin兩位學者的論述與經驗之中,可以引領初入社會科學知識寶地的我們思索與學習。

 首先,在「為何」追求與追求的目的與目標是什麼方面,Babbie從知識的基礎是否是約定俗成,以及真實是什麼的角度,引領思索;而Ragin則以七種目地來說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所要追尋的,是什麼。

 然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最重要的,則應是探討:『人們"如何"追求知識的宇宙?』以及,人們是否能夠獲得「客觀」的「真實」?如果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著所謂的「客觀」的「真實」,那麼人們又要如何在既有的思維、框架與共識之中,提供一個可供眾人依循與思索的知識架構,解釋與改變社會?

 不過,在這裡有一個關鍵點,是關於「真實」與「研究者位置」的相關討論。無論是Babbie亦或是Ragin,在其論述中便開始反思真實的價值與存在,以及與此有關的,研究者是否能夠完全客觀的站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來研究或探尋其所要探尋的問題與世界?嚴格說來,答案是否定的。研究者或多或少都會帶有自己的框架與意識形態,或者說對於研究問題先前本身的想像與先入為主的概念。這些,皆會形塑研究者以某種特定的方法與方向來研究其所要探尋的研究問題。

 一個社會科學研究,不可能沒有一個特定的研究立場與假設,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它就可以不經過一定概念的發想與研究程序的進行,而隨意編織建構論述。無論是經過演繹或是歸納的邏輯進行理論推演,或者是選擇質化、量化或比較性研究的程序,社會科學研究只是可以讓研究者用不同的思維與理論觀看世界,但仍需要合理的邏輯推導與嚴謹的資料證據收集。

 最後,回歸到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除了Ragin教授所提出的七大主要目標之外,學生私以為還有一個更為(或者說最為)重要的目的,文末並引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墓誌銘作為最後的闡述與結尾: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My Questions:
1. 你認為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背後所隱含的價值為何?您是否認為身為一個研究者必須秉持著 
 客觀的立場做研究?又或者,是否認為一個研究者可以有自己的框架與角度,來選擇研究問題的
 角度?


2.
您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本質與目的有什麼看法?社會科學家是否只能站在研究與解釋的立場去觀
 察世界,而不能選擇去行動與實踐理論,變成一「參與者」來「改變」世界?為什麼?


3.
實證、詮釋與批判三大社會科學典範,您會選擇以何種典範來觀察世界進行研究?為什麼?質
 化、比較與量化研究方法,你會如何及選擇何種方法以進行研究?為什麼?

4. 您認為,身為一個社會科學家或社會科學研究者,甚至是一位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所具備的
 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5.
Mills所謂「社會學的想像」是否可為社會科學研究者心中,一個身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最基本的態
 度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