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所入門報告
題為:台灣知識分子的想像
歡迎批評指教,踢館也行,謝謝!


研究所入門讀書心得報告

讀本
 

金耀基
《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2003。〈怎樣才算是一個知識人--豈止是哈佛的迷惑〉頁72-81。〈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頁88-96。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1985。〈開放心靈的認識與瞭解--對五四中西文化接觸的反省〉頁231-241。 
林宗憲等譯(哈維爾著,貝嶺編)《政治,再見!》台北:左岸文化,2003。〈知識份子的終極關懷〉頁97-104。

 

 台灣知識分子的想像

 

  或許,我們一般都會有一種印象,認為「知識分子」是一個懷有著榮耀與光芒的名詞,它意味著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一個具備道德良知與改革責任的中堅份子。不過,對於知識分子於整體社會的責任與關懷,卻有著許多不同意見的討論與爭辯。然而,知識分子到底是什麼?該如何成為知識分子?又,知識分子的社會位置與關懷到底是什麼?知識分子又該如何關懷這個世界?又或者,身為「研究生」的我們,是否應思考該如何或是否應成為一名「知識分子」?

  以上這些問題也許永遠都沒有定論,然則,或許我們可以給予這些問題建構一個想像式的答案。從高等教育的啟蒙,到身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反思,以及在地社會的關懷著手,建構一個屬於台灣知識分子的圖像。而從金耀基、哈維爾與林毓生等人的討論,從對於大學通識教育該教什麼,以及通識教育的後設思維的探討與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對於大學理念的堅持、以及對於什麼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與責任,知識分子與政治間的關係該是如何,最後回頭探討民初五四運動時期時,中國知識分子對於中國傳統與西方價值的爭論,並且重新建立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看待西方知識與文化價值該有的態度是什麼,或許便可建構出一套探討「大學、學術知識、知識分子與在地社會」,的關係與連結。

  「知識分子」的該是什麼?該有什麼?該如何成為?以及「該以何種入世的態度對社會進行關懷」等問題,是貫穿這四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從這四篇文章中,所衍生出我對於「知識分子」詮釋解讀與歸納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必須具備的,乃是對於事物知識的透徹了解,以及其對於在地社會文化的人文關懷,透過敏銳的觀察分析解釋與對事物的掌握,並據以批判不良的社會體制與問題,並以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進行對社會改革的行動與論述。」而其中,重點在於,我們對於社會文化是否所關注,以及這樣的關懷是什麼?我們又如何來據以實踐行動之?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或者欲成為一知識分子,其關鍵在於人文精神的啟蒙與培育,以及批判反思的能力與對於所以批判事物知識的深度了解,甚至必須關懷與改革社會的熱情以及勇於實踐改革的行動力。也許我們會認為,過於烏托邦幻想式的知識分子很危險、所謂學院派的知識分子不經世事,然則,我認為這些都只是一種偏見或鬥爭式的說辭。最重要的,仍須看待其據以行動與論述背後的「動機」與「問題意識」而定。

 

  如果說一位「研究生」應作為一個「台灣在地社會」的「知識分子」(或許我這麼說會有些自以為是,然則,研究生何嘗不是應比一般人更為接近所謂的知識分子),其更應將自己的所學與所思,關注台灣在地的市民社會,其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脈絡的發展。當然,這不必然是每一位研究生或大學生,都必須據以批判政治與社會問題,也不是說每一位研究生或大學生都要成為所謂的「知識分子」,更不必然就一定要有所謂的「左派」思想。但至少,我認為這是一個基本精神,一個身處市民社會之中的每一位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精神,了解自己所處的四周社會環境,以開放的心靈關注四週的人與環境便是。

  
以此,再回頭看看當前台灣的政治與媒體人物,如試圖以「知識分子」的定義或角度看待之,只能說,台灣的具備人文關懷精神的「知識分子」難以計數。不過也不應當悲觀看待之,畢竟,仍然有一群人默默的在為台灣社會貢獻其心力,努力付諸實踐改革的行動。

 

My Questions:

1.作為一個研究生或大學生,是否應該將自己看做事一位「準知識分子」?以知識分子的態度與方 
 法,對台灣在地社會的諸般問題提出批評與改革的實踐行動?


2.
學術自由與大學自主,是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如果大學自主的能力逐漸喪失,那麼台灣在地知
 識分子的力量與自覺又該如何展現?

3.
台灣是否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一個重新思考台灣社會固有問題的新五四運動?

4.
我們都會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強加諸於別人身上,那麼,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又該如何在不去強迫別
 人改變自我意識的情況下,改革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