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所入門心得報告
題為:理性學術書寫中的感性元素
歡迎批評指教,踢館也行,謝謝!


      研究所入門讀書心得報告

讀本:
林靜伶(2001年7月)。〈學術書寫中的理性與感性〉,「中華傳播學會2001香港年會」。香港浸會大學。

      理性學術書寫中的感性元素

  大學報告或研究所的學術訓練過程中,老師們或多或少會對學生報告及學術寫作的格式與方法,有所要求。這些要求,一方面因為學術寫作格式乃為學術界之共同語言與溝通之共識;二方面乃是因為學術寫作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邏輯推演,以及一連串思考與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也因此,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時常被要求書寫的形式要符合特定格式與方法。而這一連串的形式、過程與方法,實際上是一連串理性溝通與思辨的展現。

  但是,在學術書寫的過程中,我們時常看不見的是,研究者自身發想問題的過程、研究者自身遇到瓶頸與困境時的解決方法、研究對象中「人」的自我表述,以及讀者的詮釋與文章可看性、易讀性。然,這些東西或許促使一份學術研究報告更能生動活潑的表現出學術研究作為「人」的一種書寫與溝通體系,只是在理性的要求下,我們往往必須隱藏一些東西。

  理性的學術書寫格式與寫作的思維邏輯訓練很重要,這種格式有助於學術間的交流溝通與對話,這種思維的訓練方式有助於我們發想問題並且依循一定邏輯尋求解決之道。由於理性主義、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深刻的影響了近幾世紀的科學知識與學術發展,我們在尋求知識、建構知識與發展知識解決問題的預設思維裡,皆以客觀中立自然而然的經驗、實際證據是否可以證明為依歸。也因此,我們常會對主觀、假設想像等多所質疑甚而排拒。不過近來人文藝術學者對於這般思維的反思,將個人經驗、主觀詮釋與作者讀者之對話等感性元素加入理性的研究報告之書寫,在部分的書寫過程而言,應當是一件益事。畢竟,學術報告的作者有將自我對於該學術研究的思考過程更深刻的帶入研究報告之中,提供後被進行再思考,或者,促使研究對象、作者與賭者間的三方對話,更有助於知識發展的任何可能性。

  文中提到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例子,這讓我想到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一系列架空歷史小說與中國歷史小說(雖然擺明了是小說)。他所著作之《銀河英雄傳說》雖是道道地地的一本(架空歷史)小說,卻也成為部份研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論文的研究參考文獻,而他與日本名歷史小說家陳舜臣合著與自己所著之諸多中國歷史人物小說,更亦進行了嚴謹的且諸多的文獻考證,這種將學術研究精神帶入撰寫小說的歷程,更不得不令人佩服,而閱讀其小說之時,則更有不同於其他人物小說之味道(不過這個例子似乎不是很好,因為他的確是小說沒錯)。

  回過頭來說,將理性的學術論文中加入感性的元素,這確實可使讀者在閱讀之時,更體會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是如何的對該議題進行一連串的自我思辨與反省。讓純然理性的學術書寫增添一些「人」味,或許更能讓一般人親近學術知識的研讀與討論,更能促使學術研究與知識的進步與發展。


My Questions:

1. 文中提到《奇遇》這種超自然經驗還不太能被一般學術所接受,那麼對於如幽浮、外星人、超自然力量等「研究」,我們該如何看待之?又,部分人士將之稱為「偽科學」又是否公平呢?

2. 學術知識的傳播與對話,除了該學術圈裡的人外,應當是要讓更多其他學術圈或普羅大眾所知曉,那麼,加入感性的元素使學術研究論文更能讓他人亦讀,這是否可行?又這麼做是否是正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