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思考「研究的意義與目的」,以及了解「如何問好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進入研究的實際操作面「研究該如何進行」了。在本次課程中所討論的,是有關「研究邏輯的進行」,以及研究操作的流程與研究思考邏輯的推演方式。於此,那到底研究要如何思考與進行呢?


質化研究與方法論

 

主題: 
研究的邏輯:思考、理論與觀察證據的精緻化過程 

閱讀書目: 
Strauss,A.& Corbin, J.(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ch1, 2,3,4.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第一章 
Diesing, P. (1991) How does social science work?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Ch.9 
Slife, B. D. & Williams, R. N.(1995).What’s behind th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Ch.3. 
吳程遠譯.(1998).這個年代不科學.天下文化.PP.3-PP.34.

 

研究的邏輯與脈絡,研究思考與思考研究!


  當我們思考「研究的意義與目的」,以及了解「如何問好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進入研究的實際操作面「研究該如何進行」了。在本次課程中所討論的,是有關「研究邏輯的進行」,以及研究操作的流程與研究思考邏輯的推演方式。於此,那到底研究要如何思考與進行呢?

  從本堂課程的閱讀材料討論之。我對於朱元鴻老師〈正當的(只不過是)語藝:從前蘇格拉底到後尼采〉本篇文章的理解,除了其文本內所談到的,是為探討語藝學的歷史發展脈絡、語藝學典範轉移的過程與語藝學不同典範間的理論頗析辨正。如要與此次課堂主題所要探討的問題有所扣連,則實可從文中柏拉圖等哲人對於語藝哲學的理論發展思維作一連串的了解。而本文中,我似乎也隱約的發覺了朱教授藉著對於語藝學的討論,更進一步的,將對於學術規範、學術寫作體裁的模式的一些反省埋藏於其中,以隱喻的方式呈現。研究的思維方式與研究的語藝行文方式,是否只有特定的一種形式?而朱元鴻教授最後文末所提供的答案,我認為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反思既有學術寫作格式與邏輯思維的開始。

  而回到課堂討論以及
Strauss質化研究入門這本書的前四章所討論的問題上。這次所要探討的重點,在於研究如何開始,以及如何進行?通常,社會科學的大學或研究所對於研究方法這門課的訓練要求中,學生們都會被要求以研究動機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分析─結論,的寫作模式與體裁,以及研究邏輯,作為初學論文寫作語思考的基本方式。然,或許因為長期以來,此種從「問問題到整理文獻,提出研究方法,套用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到最後發展結論。」這樣的一套寫作模式與研究思維邏輯,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根深蒂固的寫作語思考方式了,以致於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並不會告訴學生,「為何要這樣寫論文?」,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已經成為學術既定規範與典範的形式。

  課堂討論過,這是這樣的行文寫作脈絡,是一種研究者進行研究時的思考邏輯的具體化。這個研究的思考邏輯,是在「科學之輪」不斷的輪轉的方法邏輯下,進行研究的推演。然而為了要反思與打破僵化的這般既定形式,出現了一種叫做「紮根理論」的研究思維邏輯。不同於先前的研究行文與邏輯方式,「紮根理論」先從問題開始,中間並非先進行文獻的整理與探討,而是先從研究資料的分析與整理後,在回頭檢視整理文獻理論與研究問題。重點,就再於這樣的研究思考方式的差異。傳統的研究思考方式,容易將研究變成實證資料與理論間的檢証,而非對於研究問題的回應;而「紮根理論」,則從實際問題與資料出發,歸納整理問題與實証資料的共通性與歧異性後,在回頭思考理論的適當與創新,最後回歸問題找尋答案。不過,即使如此,「紮根理論」亦仍需反覆檢証,只是思維邏輯已非傳統實證量化研究科學之輪線圈般的邏輯。 

  也就是說,質化研究或者「紮根理論」提供研究者一個反思「如何進行研究」的方式與空間。它提供了另一種的研究思考脈絡,進而使研究者能夠促發一些創新的研究理論與發現。套句老師的話,這是質化研究或者「紮根理論」的精神所在。 

  但回過頭來,到底,
一個研究要如何思考與進行?要用何種方式進行?或許,可能就得回歸一句可能聽起來是廢話的說辭:「回頭看研究者本來的問題,並且時時注意自己思考的連貫性!」我認為,重點在於研究者所問的問題,各有其適合的研究邏輯與思考脈絡,不必然要為了防止研究邏輯的斷裂或者為了抵制制式學術規範而採用新形式的研究思維。

  最後,更重要的重點在於,研究者在思考研究的問題與研究進行的過程同時,必然要回頭想想上一個研究步驟與這個步驟的關聯性與邏輯性。也就是說,在發想問題之後,或許,要做的事情是,同時的尋找回應問題的相關實證資料以及適合介入探討的理論基礎,同時的檢驗資料的邏輯性與合理性,以及比對各家理論的異同,並且比對實證資料與研究者所歸結的理論,以導出或建構結論。

  回歸到這堂課的核心宗旨,研究者的研究態度,仍是最重要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