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
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結構化」這個section,在下我的導讀翻譯
同樣的,我的英文並不好,如果各位讀過政治經濟學以及英文強的高手發現我有錯誤,請務必指正之。(學弟妹或同學千萬不要抄我的文章,抄了你會後悔的,因為我翻譯的很爛)


傳播政治經濟學
導讀:
9b Hepworth, M. and Robins, K. (1988) "Whose Information Society?: A View from the Periphery,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0, pp.323-43. *
2006.05. 08

 
前言
 
  即將來到的資訊社會烏托邦藍圖,已成為大多數政客、未來學學者、廣告代理業與公關專家聯合販售的大生意,有著美麗的大好前景。然而,本文所要討論的,是在「資訊革命」的前景之下,實際造成的是科技發展所導致,英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本文的目的,在質疑當我們正面臨正在發生的大規模社會重組時,這些科技官僚,他們一廂情願的思考以及實際政策實行的重要思考是什麼?本文在此所要強調的,是「資訊革命」所產生的區域問題。
 
  在英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平等已經是一個核心關鍵的經濟與政治議題。大量的證據顯示,柴契爾政府是根據當時貿易與工業部部長Norman Tebbit於1983年12月所提出來的政策白皮書,執行其區域發展政策,而這個政策的不適當,使得區域發展的差異愈加擴大。此問題顯示在失業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家庭可支配所得等方面。透過這些家庭支出調查所顯示的是,英國家庭收入所得的南北差距,這樣的差距已經從1979年的每週20英鎊,增加到1980年中期的每周60英鎊,這顯示南北差異的成長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議題。
 
  在此,本文特別要關心的是,「資訊革命」所帶來的英國勞動力與財富區域分配不均的影響。作者認為,新傳播與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是惡化而非減輕區域差距。資訊社會在高科技的發展上的地理學分佈顯示了一種南北對立。這條對立的界線,從英國西方的格洛斯特郡延伸到東方的King’s Lynn。許多人認為,區域不平等是早期的或無效率的科技普及結果,而這些問題遲早會隨著時間而被克服。但作者認為,與其如此,到不如說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不對稱的科技與經濟發展過程,所產生的區域問題。
 
  作者亦認為,我們亦不能就此認為資訊革命的下滴效應會帶給他們希望,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的成長並不能全然的提供補救之道。作者亦認為,此般區域問題在英國,亦是階級差異的深刻表現。這亦非純粹的區域差異,也不能被簡略的看成是區域地理的問題。作者所要提出的,事實上,是一種空間的表現形式與階級劃分的歷史性表述。
 
 
All information in all places at all times?
 
  許多人都會開始讚頌資訊社會與後工業化的到來,Wilson Dizard便認為,資訊娛樂將會成為普遍的,而我們亦將擁有一個普遍的電子資訊網絡,以及可傳達到每個人每個地方的有線系統。資訊就像水與瓦斯,將會被自由的接通取用。全球知識網的創造,使得資訊能夠暢通無阻的自由流動,這也意味著我們將接受"電子拯救"。
 
  資訊將能讓所有的人們公平與充分的利用,到目前為止,資訊也成為豐富而充足的消息來源,也因此社會資源可自由與慷慨地流動到每個市民。前IBM執行長Jacques Maisonrouge便採取類似救世主自居的觀點。總之,這一切似乎是很美好的,我們能透過電信與資訊網路達到麥克魯漢所謂的地球村的概念,並且可以縮短空間與時間的距離。
 
  而Alvin Toffler在所著之《第三波》中觀察到資訊社會的「去中心化趨勢」與「地理疆界的逐漸消失」特性。不過,Toffler卻也承認資訊社會出現的區域性差異有其暫時性的問題,但他認為中央集權的權力與中心─邊陲的關係是屬於過去第二波革命的事情。他認為未來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社群,並且有著平等且相互依賴的"次要經濟",而「電子小屋」將會成為這個資訊社會的基本單位。而透過及時且普遍存在的資訊利用與傳播服務,個人空間限制與組織的機會與行為將會被取代。資訊資源的近用亦將公平地分配,無論南北或城鄉之間。
 
  但作者認為,以上的樂觀論述是有問題的。科技的革新必須考慮社會、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外部脈絡,並且基於新科技可能影響而改變。作者認為,當新科技與科技革命的神秘面紗在真實的社會脈絡下被除去後,資訊社會的樂觀預測是極度有問題的。而資訊近用的現實比Maisonrouge的認知更為複雜:資訊資源的不平等順著階級、性別、種族、區域與國家間的界線。Herbert Schiller描述資訊富人與資訊窮人間的分配不均使得政治爭議就此升高,Graham Murdock和Peter Golding也亦提出,資訊資源近用是順著階級與收入界線的嚴肅問題。他們主張,資訊社會的機會取決於金錢的支付能力。
 
  作者主張,區域的議題呈現出社會經濟不平等一般性問題的空間表述。這種"兩個國家"的成長裂口,顯示在英國舊工業區與東南方的分配不均,同時這樣的社會不平等也顯現在英國東北部,或許可將之稱為「一個國家兩個世界」。這類地理上的議題,本質上也是社會與經濟差別的問題,新科技的貢獻事實上是加重了這個差異的惡化。
 
 
Uneven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capitalism
資訊資本主義的不均衡發展
 
  根據Toffler與Bell等人所言,我們即將擺脫工業資本主義的危機而邁入後工業化的樂土,在他們眼裡資訊社會成為一種未來救星的形式。但作者對此並不樂觀:在英國,40%的人民陷入貧困的陷阱之中,英國北部有17%的失業率人口,而這個數字是英國東南部兩倍之多。根據1986年7月英國政府向歐洲經濟議會提出的《區域發展方案1986-1990》中,並沒有徵兆顯示英國東北的經濟將會復甦,高度發展的資訊服務不能全然代表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該處主要的工作來源仍是傳統主要或次要的工業,且平均高於英國其他地區;高科技工業在該區是缺乏的;收入所得、技術普及、教育成就與健康水準則皆低於全國平均,同時傳播與電信基礎公共建設亦不夠充足,很難想像資訊社會能夠使之獲得進步。
 
  主要的金融資本主義世界新電子系統控制在少數的「資訊社會」之中。當紐約、東京、倫敦等地迅速鞏固其「資訊之都」的地位時,英國舊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城市是否能受惠於世界性電子金融的環繞呢?而在金融大改革之後,是否迫切的需要減少對於像英國東北部等區域的資金投入呢?而當今天新資訊與傳播科技強化了英國優勢資訊城市與世界經濟的優勢經濟位置,其他城市與地區性社區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些社區的命運是失去市場、工作機會與只剩下黃昏經濟產業的機會與決策權力嗎?
 
  許多關鍵事實指出,大部分的區域處於資經濟的落後發展。跨國資本的資金投注,以及國家的金融發展,數位科技的公共基礎建設皆圍繞在倫敦地區。是否資訊經濟的不均衡發展無可避免呢?然則,資訊時代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必須要去解決。
 
第一,資訊資源基金的地理分配不是自決定的,是由國家工業化的歷史經驗所決定的。並非所有的區域都具備商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否其他的區域,能夠排除不利的條件,順利的趕上「將資訊視為一種產業」-這樣一個資訊科技顧問小組的國家經濟補救之道是否是錯誤的思維呢?
 
第二,如果依靠資訊的近用普及就業的可能性與重建英國當下的工業,是否有機會能夠在資訊經濟的發展中平衡區域經濟的發展呢?政府引入區域發展政策希望能夠達成公平的經濟地理發展,如何才能有助於控制在全球開放因素與商業市場下的調節政策?以及.如果在英國北部設置資訊產業的公司,是否能夠就能創造就業機會而降低該地的失業問題呢?
 
第三,我們承認古典經濟學者的假設區域結構的調整是很花時間的,然而,資訊革命的利益可及之處到達之前,英國各個不同的區域要等待多久的時間呢?政府與企業家們是否能夠保證資訊革命的下滴效應(有發展的分配)將比極化影響來的更為重要(有發展的集中)?而地區的不均衡發展是否是一個短暫的問題或必要之惡以滿足政策制定者?
 
  然而,作者認為,政府的責任不該是削減對於地方的補助,政府更應當是嘗試的去建立一套資訊時代的區域發展新政策才是。
 
 
Work and informationthe region bias
工作與資訊:區域偏見
 
  作者採用Porat的資訊經濟分析方法,測量資訊經濟規模。Porat的分析方法有兩種:其一,根據經濟機制中,資訊商品與服務的輸出與所得分配;其二,是根據資訊工作的勞動力市場分配。據此,分析結果顯示,資訊經濟的不均衡發展的確表現在地理區域分不之上。這其中最特別的是,英國北部與東南部間的資訊工作的勞動力分配就有相差25%的顯著差距,而大倫敦地區的資訊工作勞動力分配則明顯的居全英之冠。這樣一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結果,很明顯的是延續自過去"工業化時代"區域專殊化型態的歷史性後果。這也意味著,英國北部繼承了舊時代不利經濟發展的區域地位,其扮演著一個"資訊時代"經濟發展障礙的角色。
 
  有研究亦顯示,英國北部的失業率問題不僅是東南部的兩倍,更居於全英之冠。北部與東南部地區間的資訊就業鴻溝已從25%擴大到33%的差距,東北部地區剩下來2/3多數的勞動人口則到外地工作以求生存。事實上,英國東北地區的勞動力就業曲線難以符合"資訊社會"應有的烏托邦景象。此問題的實際情況是,一份只有兩個員工的低薪工作、大部分的人倚靠打工兼職過日子、只能做較為低階的服務、三個人中只有一人在做所謂的資訊工作、六個人中就有一人失業,以及採礦與製造業等傳統工業的藍領勞工中,八人之中就有一人來自北方地區。
 
  就此,這樣一種國家分裂的工作圖像,會隨著每一次資訊革命的加速而愈加成形。特別是資訊工業這樣一種黎明工業,區域的差異與偏見會愈來愈明顯的優待英國南方。
 
 
Unequal access to the knowledge grid
知識格網的不平等近用
 
  如果所謂的資訊社會像英國東北其他老舊的工業地區一樣的話,想像的資訊社會便不太可能是有關於新資訊工作與新資訊工業的內容,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如果鷹國北部地區並非資訊商品的生產者,那它可能只是資訊消費者的命運。也許,這個無法接受高失業率的地區,實際上是否應該為資訊未來學者所允諾我們的預示的空閒與媒介社會所看見?如果英國東北部人民不太可能透過工作而繁榮,也許他們將因成為網路市場的消費者而昌盛,那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個審視資訊社會建構是否完整的測量方式,是觀察其資訊基礎設施的完整性,而資訊社會的基礎設施可從電話、錄影機、與家用電腦等三項資訊商品作為指標。
 
  資訊革命核心的資訊商品化,意指:此不僅是資訊本身而且也包含了取得資訊所付出的金錢,因此,資訊社會是關於透過個人支付能力的作用,以取得資訊私有化與接近使用的關係。而透過資料比對我們發現,近用權仍然與階級與收入有著強大的關聯性。
 
  南北的資訊鴻溝很顯然的,是由於所得分配不均的區域差異所造成的。這些問題也影響了學童的受教權益的城鄉差距,落在英國東北部等工人階級區域的家庭,兒童能夠獲得的資訊與利益,較英國東南方的家庭來的不利,甚至落差極大。這些證據也一再顯示,顯著的區域不平等已存在於英國新興資訊社會的家庭之中。東南方的家庭已廣泛以資訊社會相互串聯,然而東北方仍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甚至仍沒有電話可以使用,十年後,電話或許對他們而言仍是奢侈的享受。
 
  英國東北部的人們無疑是資訊商品的生產者,他們的角色在此一新的國家與國際勞動分工反而縮短了這些單一商品的市場。如果這是當下英國具體化的資訊社會經濟地理重建過程,區域與社會的不平等將可能很快的出現威脅而導致國家的崩解。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equality
資訊科技及不平等
 
  作者首先引述了許多學者的討論,的確,新科技在創造財富的社會分配上有著可能的影響性。新科技或許有力量能夠促使人們結束工業社會所帶來的困境。然而,事實上從區域不均衡發展的觀點來看,社會不平等依然持續著。
 
  作者認為,資訊科技應當被視為是主要的(或普遍的)社會關係表現形式。"資訊革命"並不是簡單的發展性變革,也並非取決於簡單的、單一的科技"進步"。更確切的來說,這是一個社會、政治與文化的現象,意味著中心與邊陲地區、國家與城市、生產與消費、工作與空閒等關係複雜而重要的轉變。就此,它建立在(而非取代或毀滅)既有的階級與區域不平等上,亦無法因為此般變遷自社會與經濟的歷史中顯現使得這些問題就此消失。不同於Toffler、Dizard或Compaine,作者見到社會與區域不平等是主要的而非次要的現象。對作者來說,這些不均衡的發展過程並非一時的或過度的問題,它是"資訊革命"的重要表徵。不同於未來學者,作者認為新科技會擴大或加深社會或區域的不平等。
 
  證據顯示,資訊革命並非不成問題的社會發展,但是卻是不均衡與不平等的社會劇變過程。作者認為,英國北方這類的問題是因為國家與區域間,在資訊時代、工業時代甚乃至其他時代裡,資本主義固有邏輯所產生的,就業與財富不公平的區域分配,而這樣的分配缺乏國家的大量干預。
 
 
結論
 
   作者認為,新傳播與資訊科技所引起的,事實上,並非新的問題,其包含了舊有且已眾所皆知的社會、經濟、區域(也包含性別、種族與世代)等的不平等問題,這些問題不會因為透過新科技發展與必然性的儀式與祈禱就會解決。新科技的確有著強大的動能,但是也使得像英國東北部類似的地區產生了一些社會危機,而這些危機也似乎已經超出了能控制的範圍,新科技革命就此產生了不幸但也無法避免的副產品。這種在英國東北部等邊緣地區所產生的不均衡發展的科技革命併發症,事實上,是一種地方性的資本主義發展形式,同時,亦受到跨國企業的商業刺激所影響。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必然要識破科技的神秘性並且了解其問題癥結。本文中所探討,階級與區域及其相互關聯的議題,必須立基於較為廣泛與根本的政治議題之上,諸如民主、經濟機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特性上。在點出這些問題癥結之後,或許我們都要問:這是誰的資訊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