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兩篇文章,是為對於樂觀資訊社會論述,以及對於資訊社會本身的批判。Theodore Roszak以及Kevin Robins & Frank Webster文章,皆以歷史性的回溯方式,從過往的歷史尋找對當前資訊社會與樂觀資訊社會理論的批判。此兩篇的觀點,皆認為,資訊社會的發展只是技術與科技應用層次上的變遷;在社會文化、社會關係、勞動關係的種種問題上,仍舊重複著過去工業革命時代所發生的問題,甚至有更為嚴重的趨勢。


       對資訊社會樂觀論述的批判與反思(2)

資訊社會學研究
 
讀本:
Frank Webster, 2004,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IS), Routledge.

範圍:
Roszak, The cult of information, IS, 55-61;
Robison and Webster,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S,62-80.


週兩篇文章,是為對於樂觀資訊社會論述,以及對於資訊社會本身的批判。Theodore Roszak以及Kevin Robins & Frank Webster文章,皆以歷史性的回溯方式,從過往的歷史尋找對當前資訊社會與樂觀資訊社會理論的批判。此兩篇的觀點,皆認為,資訊社會的發展只是技術與科技應用層次上的變遷;在社會文化、社會關係、勞動關係的種種問題上,仍舊重複著過去工業革命時代所發生的問題,甚至有更為嚴重的趨勢。
 
 Theodore Roszak提及了在傳播與資訊工程學界的傳播理論中,極為著名的傳播數學模式,用以說明資訊或資料的傳遞與交換過程,此一數學理論模式,在當時被大力的推展,並且被稱之為說明了資訊傳播與交換的動態過程,並且直接間接的引發了電腦科技的問市與發展,然而,在Roszak卻亦在標題上對此理論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解「沒有意義的訊息」。也就是說,此一資訊傳播數學模式只說明了它如何而流通,以及接收者如何反饋,但卻並未解釋,資訊如何化為意義?資訊流通過程中出現的雜訊「熵」,只是一種干擾的常數,而資訊在此,若精確的解釋,亦只能被稱之為「資料」而已!而其文中所提到的,悲慘的公務員生活,更在在顯示了,異化勞動並不會消失在資訊社會之中,在未來的日子裡,異化的現象或許會更加的變本加厲!
 
 而Robins & Webster,則從樂觀的資訊社會論述中,抽離出四個樂觀資訊社會論述的假設加以批判與反思之。他們認為,資訊社會中傳播與資訊科技的進步發展,並不會為人類社會帶來絕對正向的影響,在資訊社會之中,政治經濟力量的影響仍相當巨大,有時更會比早先的工業社會或後工業社會,其力量的展現是更為隱晦的。因為,當資訊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更近一部的監視與管理技術後,新的管理與監視科技將不再如以往般顯而易見,國家機器的操控以及商業資本主義的消費召喚,更能夠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之中,被控制與操弄。樂觀資訊社會論者以及科技至上主義者對於資訊社會將會解構國家權力的論述,早已不是事實,反而是一種遮蔽真相的謊言。
 
 這兩篇讓我們反思的是,「資訊」到底是否可被視為一種商品?我們發明電腦等「資訊工作系統」原是為了求取便利,但其是否反過來更加將人類給異化了?以及,我們該相信過度讚揚資訊社會烏托邦的論述,將資訊社會視為解救人類社會,更增加人們自由權利的新世界?還是要去認識,它的惡即來自於其本身強而有力的技術與科技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