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社會的圖像是什麼?Daniel Bell 本文所論述者,主要在論述後工業社會與其他社會形式的差異。後工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前工業社會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工作求生存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這類改變,主要表現在經濟生活形式的變遷、職業類別的轉變、大眾教育程度的改變,一切最重要的根源,主要是來自於人類的經濟生產方式,由大眾化、福特主義的有形商品生產模式,轉變成以服務、資訊商品為生產模式的小眾化、彈性化的後福特主義生產模式。


             後工業社會的圖像與危機

資訊社會學研究
 
讀本:
Frank Webster, 2004,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IS), Routledge.

範圍:
Melin, Introduction, IS, 81-85;
Bell,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S,86-102.

 
工業社會的圖像是什麼?Daniel Bell 本文所論述者,主要在論述後工業社會與其他社會形式的差異。後工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前工業社會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工作求生存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這類改變,主要表現在經濟生活形式的變遷、職業類別的轉變、大眾教育程度的改變,一切最重要的根源,主要是來自於人類的經濟生產方式,由大眾化、福特主義的有形商品生產模式,轉變成以服務、資訊商品為生產模式的小眾化、彈性化的後福特主義生產模式。
 
 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形式以及商品生產模式的轉變,帶動著美國乃至於全球人口職業類別的流動。後工業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在於,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白領階級人口數量,佔全美人口乃至於已開發國家人口的多數。在後工業社會的國度中,傳統定義中是為藍領階級的勞動人口,逐漸的因為產業外移,以及職業轉換等因素而消逝。
 
 在此就出現了危機!因為這樣的職業流動,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社會大眾對於公共議題與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思維,變得與以往亦不同。過往,若我們簡化馬克思的思想觀之,其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無產階級」最後會因為受不了資本家的剝削,起而革命。然而,由於白領階級或者中產階級的思維,相對於藍領階級或無產階級較為保守而無行動力,就此,所產生的現象是,工會運動與勞動意識的逐漸薄弱。此一例證,若觀察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尤其是記者與編輯)的意識形態與行為上,便可發覺。也因此,在當今商業資本流動更趨於集中與壟斷的現況下,雖然白領階級的勞動條件漸趨於低落,卻不易察覺,且白領工作者的意識因其特質,大多數仍停留在舊工業社會的階級思維中,也不見得會認同自己是所謂的「新工人階級」。這使得後工業社會中,資本家剝削與掌控勞動力的力量更形強大。
 
 再加上專業化分工的過度細緻,涉及專業知識的社會議題逐漸難以廣泛為大眾所理解或涉入參與。事實上,我認同Bell在本文之中,對於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低弱的觀察。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或勞動議題的漠不關心,甚至與大學本身在這種後工業社會的職業結構轉變下,其對人力、教育思維的改變,都有關係。後工業社會的種種現象與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已經慢慢的解構了馬克思實踐社會改革做法的可能性。但是,其所產生的資本主義現象,事實上更為貼近或者說符合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種種問題的解析。而現在最重要的課題也許可能會是,如何喚起白領工作者,以及所謂的中產階級的勞動意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