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常跟一些朋友或是讀書會的成員想要討論一些「傳播」現象與問題時,我發覺常常大家都只能圍繞在問題或現象本身所引發的表面爭議,或者只能用幾個單一的、大家很容易聯想的理論或解釋來思考這樣一類問題!然而,與老師相談後,我才發覺,其實我們一直以來討論這些現象,都無法深入其背後的意義、影響與其他角度來看待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或現象!

 我發覺,這與我們在課堂上的教育有關。無論是在大學講堂上,亦或是補習班的課堂上,我們總是聽到老師要我們「如何做」、或是直接告訴我們「有幾點作法」,我們很少被思考要去注意這些現象背後的意涵在哪裡?「許純美現象」背後種種媒體的考量、許本身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麼?以及在這個現象的產製過程是如何被形塑出來的?而這樣的形塑方式對誰有利?閱聽人到底又用何種態度來看待她的演出?這些我們都很少去想過,即使想了,我們也很容易的直接將其歸咎於資本主義市場壓力與商業邏輯,或者用流行文化、女性主義父系霸權等理論去解釋與批判此一現象!然而,就這樣而已嗎?有沒有其他的想法或觀察的角度可以切入呢?

 又「公共化」與「黨政軍三退」似乎已經逐漸成為輿論之主流,而且在一般民眾的心理,兩者幾乎是對等且毫無疑問的!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公共化」真正的意涵除了「黨政軍三退」,以及平衡商業導向媒體集團的市場壟斷外?好像就沒有其他涵義了!輿論砲口一致的高喊「公共化」與「黨政軍三退」,但有多少大眾想過其背後的真正意涵與目的,以及然後呢?而現存的公視卻依然在經費的限制、節目精英化的質疑聲中,走在隨時會殞落的鋼索上!「公共化」中落實公共服務精神、公共近用的理想、公民傳播權的擴張、尊重差異與多元文化的基礎,以及促進民主與服務社會的功能,全部都被公共產權與公共管理的面向給奪走了,「公共化」這個符號具在大眾的認知裡,只剩下「黨政軍三退」這個符號義!然而,是這樣的嗎?

 我所要說的是,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無法詳加思考任何一個新聞傳播現象與議題背後隱含的真正問題核心,就連我們這些本科系的學生也因為技術訓練的思考與大學教育的本質正逐漸改變,使得我們都無法思索這些問題的重點與影響,除非有人去點醒我們...另外,我們是否不應把任何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理所當然使用某一些特定理論去解釋現象,理所當然認為什麼事情是好或壞?

 自己沒有自覺而不去改變的話,這將是台灣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的悲哀,也是台灣大學生的悲哀,更是台灣教育失敗的悲哀以及台灣社會追求淺短利益的悲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