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是
傳播政治經濟學(The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的基本關懷及其基礎預設



本文轉載自傳學鬥電子報165期

狡兔多窟--傳學鬥讀書會
讀本:《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第三章,
Mosco, V.著,馮建三,程宗明譯。

媒政經四代同堂 家族樹三地興旺


雖說歷經四代人辛苦耕耘的傳播政治經濟學,如今已隱然成為一家之言,但風雨
飄搖中,當年各地零星細微的知識種苗,如何逐步構建出「政治經濟取向的共識
」,竟爾成為當前枝繁葉茂的風景,卻實屬歷史的偶然。

懷想傳播政治經濟學尚且強褓之時,便曾展露出不凡的堅持,特別當知識界意欲
將物理學的認識論與實證方法、不問所以地便欲以套用在社會科學領域時,傳播
政治經濟學強調理論與經驗相互構成的研究取向,早已寬廣地觀照著行為主義未
曾洞見的知識盲點。以至後期與文化研究分道揚鑣,在傳統的結構面取向外,更
勇於向文本提出更基進的質疑。概略而論,傳政經學者將學術作志業,方向約有
以下數端:

1.傳播與組織變革:傳政經學者研究企業組織的歷史變革,卻不將歷史當作是一
條單行道,從而有細膩的觀察,比如Smythe 對媒體工業結構的分析,及Mattelart
 and Schiller,對企業整合媒體工業部門、製造部門及服務部門過程的研究。

2.傳播與歷史形式:傳政經學者感受到資本主義轉換與薪資勞工產生的流變,積
極參與福特主義、後福特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辯論。比如Christopherson and
Storper與Aksoy and Robins對後福特主義下、媒體結構與內容的不同關注。

3.傳播與消費:面對媒體做為產業的當代發展形式,傳政經學者發展出有別傳統
的取向,大膽從大眾傳播消費面找出家庭生產的脈絡與關係。比如閱聽人商品理
論,將閱聽眾當作是媒體廣告市場的收視勞工就是個亟具創意的嘗試。

4.傳播與國家:國家做為傳播活動的管制、生產、行銷與消費者,傳政經學者洞
見國家的雙重角色,在鉅觀面支持公共近用權與控制傳播系統的社會運動,私有
化風潮後,更轉向草根,找尋替代性公共領域、市民社會與社區的傳播模式。

5.傳播與媒介帝國主義:面對西方核心國家幾乎掌握國際資訊流通的失衡狀況,
傳政經學者頗感憂心,於聯合國鼓吹建構國際經濟新秩序(NWICO)的重要,並呼
籲合理的資源分配,才能掃除媒體殖民現象,從而建立傳播與資訊新秩序。


除此之外,更多的傳政經學者結合了工作經驗、學術分析、政策研究與社會運動
等多重任務,面對正統經濟學主導政策的情形,提出了替代的解決之道。而我們
也可以從傳政經學者所在的地方脈絡,看出各地研究的特色:

Smythe與 Schiller的開拓下,傳政經在北美洲累積了監督國家與商業的深厚土壤
。傳政經在歐洲,則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傳統,化入了更寬廣的文化批判
架構。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現代化發展理論與依附理論的爭辯,則在以國家發
展為名的場域中方興未艾。

非洲在世界傳播與資訊新秩序的運動中,向居於領導地位。而亞洲在資訊科技發
展上的專注,同樣令人動容。至於拉丁美洲學者架構出的依附理論,則廣泛地挑
戰核心國家的說詞,從中帶動了資訊基礎的政策取向、發展主義與現代化理論的
自我修正,還有後結構乘虛而入的空間。

儘管許多人或出於誤解、將傳政經的研究取向,視作是充滿歷史主義、後設、迷
思的敘事體。但傳政經學者一秉有機知識份子的良知與責任,卻一代代開拓出傳
政經學門可觀的幅度與深度。然而如何在先人的餘蔭下探討外來理論的適用性,
並積極地發展本土理論,更將是台灣本土傳政經捍衛者任重道遠的職責。


Our Questions:

1. 行為主義的知識盲點為何,政治經濟學如何改進其缺失,並從社會整體的角度
   觀照?

2. 就你所知,政治經濟學研究主題可分為哪些面向?

3. 讀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第三章,您是否了解其在北美、歐洲及第三世界的學術傳
   承為何?各自展現哪些研究特色?

4. 就您所知,傳播政治經濟學發展為何與文化研究分道揚鑣?目前兩者間如何產
   生對話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