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闡明Mosco所著《傳播政治經濟學》中
傳播政治經濟學所欲研究三大範疇之一
「商品化」的理論整理



本文轉載自傳學鬥電子報167期


狡兔多窟──傳學鬥內部讀書會

商品化程歷分析 政經文構造連繫


沒有人會否認商品的無所不在,我們週遭的文化產品、勞動形式、教育制度、身
體意象,無一不可商品化,它如此地自然而然地存在,或是說我們處於商品化而
不知覺,我們用一個浪漫的比喻,如果商品拜物如同馬克思所說的成為一種宗教
,那我們在這商品的祭壇上,我們是否只是祭品,等者被獻祭給未知的力量,無
所遁逃於天地之間?

將商品崇拜比喻為宗教,背後有二種意涵,其一,商品成為神祈,有自主生命。
此時商品就不只是商品了,它以某種神祕力量召喚著我們。其二,商品產製過程
的勞資關係變得自然天成。關於後者,筆者曾在公視看過一部影片,詳細描述美
國的兒童在聖誕節賣的玩具,是大陸工人在極惡劣的工作條件之下所產製出來的
。玩具代表的的是一種幸福與歡樂,弔詭的是,此種幸福感卻是建立在壓榨他人
的勞力與血汗而來,商品形式掩飾了一切勞資關係,在商品符號背後,我們看不
到對勞力的剝削與工人的苦痛。

如果商品是一個看不見的宗教、一種神話,我們如何破迷信、解神話?傳播政治
經濟學告訴我們,商品化歷程的分析是一個起點,其理論面向有下列數端:首先
,是「內容商品化」分析。傳播政治經濟學認為,傳播內容的分析很重要,但傳
播研究不能只強調媒體內容生產的意義或意識形態,因前者只將生產過程視為意
識型態之工具,並將意識型態視為獨立自主,成為一種過於化約的本質論論述。

再者,「閱聽人商品化」的分析認為,媒體生產閱聽人,將他們販售給廣告商。
許多人認為看(無線)電視不用錢?閱聽人商品化的分析告訴我們,閱聽人在看
電視時在是做工,因為我們被媒體賣給了廣告商,節目則是我們的工資。此種分
析將人變成了沒有自主沒有思考的機器,而對於台灣量多質劣的電視節目,許多
人或許感嘆:我們都是廉價勞工。

「模控的商品」則點出商品化日趨「模控的」性質。它是說業者利用閱聽人調查
,了解大眾的各種選擇與偏好,然後再生產出可供行銷的產品,它密集化了商品
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分析當中,人被數據化以提供廠商創造最大利潤,我們不能
天真的以為商品為我們量身訂作的,當我們自認商品為獨一無二時,我們已落入
被模控的圈套。另外,「延伸的商品化」則探討商品化過程以哪些方式延伸進入
制度領域,如教育、政府資訊、媒體、文化與電信。此一分析,讓政經學與文化
研究的研究邊界能夠接合,這讓我們想到,百貨公司的商品擺設、Starbucks的
用餐環境、麥當勞的遊樂設施,它結合了產製面與銷售面及文本內容,是傳播研
究值得分析的題材。

最後,傳播中的「勞動商品化」研究可分兩面向:傳播科技擴張勞動過程的商品
化,以及勞動在生產過程中被商品化。前者因應新科技加深勞動商品化過程,後
者關注媒體產品類型、企業控制結構及勞動過程之性質,三者相關。勞動商品化
分析也能使政經學中的制度分析和文本分析之間,構成重要連繫。

面對商品化的無所不在,如何自處?傳播政治經濟學提醒我們,文本內容分析很
重要,但傳播政治經濟學強調將文本內容的分析,放在徹底的政治經濟學構中,
忽略其中生產面向以及商品化的歷程,對們將對商品的造物主,俯首稱臣。


Our Questions:

1.有沒有無法商品化的東西?面對商品化的無所不在,如何自處?

2.創作藝人的勞動創作,在自我與迎合大眾間掙扎。但有時所謂的「創作」本身
  是否也成為商品化的一部分。

3.閱聽人是否是商品、否是勞動的辯論,在吵些什麼?

4.請問Ya教授的「心海羅盤」演講、比市售礦泉水高好幾倍價格的「靈泉」,是
  否是一種商品化的具體表現,如果是,如何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