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典波羅
(本文為27日聯合報民意論壇〈高教階級化 頂尖大學只爭錢?〉投書原稿)

近幾年,由於台灣高教過度膨脹,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競爭思惟,以致出現卓越大學計畫與五年五百億的學術資源分配機制,重分配日漸不足的高教資源。前些日子,教育部則在新年度的預算分配,排除政治大學,引發這幾天政大教授們的投書抗議。

作為一位在台灣受教育的私校學生,觀察這幾年高等教育,發現台灣的高等教育出現了以下的現象:理工與人文社會相互鬥爭,國立與私立相互排擠,國立彼此互爭龍頭,私立彼此互別苗頭。為了求取日漸稀疏的高教經費與資源,台灣的高等教育界早已不再團結,文人相輕,尤在每年資源重分配的此時此刻更為明顯。

近日,又觀察到一現象,為上述鬥爭事實在添幾筆。自2003年政大學術評比被評為48名後,這種相互鬥爭的景況浮上檯面,政大更以自居人文社會科學龍頭代表之姿,反對台灣高等教育重理工輕人文的意識形態。然,作為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子,吾人觀察到,每每提及高等教育評鑑與資源分配問題時,政大師長們往往把自己連結代表人文社會科學的全部,我想問的是,政大如此自然而然的自居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的龍頭,這樣的意識形態憑藉為何?此般自居,是否複製了自身所反對的,當前高等教育學術意識形態權力關係不對等的關係?

政大挺身說話時,往往因資源分配的制度危及自身之時,但若涉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校,涉及整體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時,政大說了什麼?除台社以一次研討會檢討,並出版《全球化與知識生產》一書後,台大與政大作為台灣高等教育體制的龍頭,乃至於整個台灣高等教育體制的每一位自許知識份子的教授們,為整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體制,以及整體台灣高等教育學術體制的問題,作了什麼?作了多少?這幾日的政大教授論述,吾人只見政大將人文社會科學的符號挪為己用,並以此為自己說話爾爾。

在當今資本主義競爭思惟已嚴重影響台灣高等教育學術資源分配之時,學術被階級化;先是理工意識形態為首,後則私校被拋諸腦後。唯有所謂的頂尖國立大學,有學術資源分配意見的爭論權與說話權,私校在論及類似學術資源分配的問題,幾乎無任何立論立場。私校是被待宰的羔羊,只有頂尖大學有權爭論學術與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私校只能默不作聲。然,在一片喧囂中,無論是公或私校的學生,則只能無奈接受各種教育資源與權益的損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