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方的第二份報告
寫的真的真的真的很濫
所以請大家用力用力用力的幹譙,拜託拜託,謝謝各位~!


         傳播研究方法讀書心得報告

讀本: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83。
Babbie, E. (2003).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Boston, M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李美華等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Ch. 4、5、6 & 7
胡台麗。〈民族誌影像漫遊〉演講,9/28,輔大文友樓118教室。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策略與反思


  作為一個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的發覺者與研究者,在其發想問題,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也都必須經過一套嚴謹的的研究方法以及邏輯推演,才能提供或創建一個有意義的、足供採信的知識與研究。而如何做一個研究,或者說研究過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Babbie與畢恆達的兩個篇章,既是承先啟後,亦是一種反省、對照對話與補足。

  首先,從Babbie開始。Babbie這四個章節所要談論的,是一個研究的初步建構方式。從何謂研究的三大目的、最基本的研究分析單位是什麼、時間面向的四種研究方法、研究設計的撰寫與安排,再來討論研究對象的概念化與操作化如何進行、研究的信效度問題、問卷的設計原則,最後到指標量表與分類法的建構與設計。

  Babbie通篇從量化與實證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並解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應有的研究步驟與研究起始動作。Babbie從量化與實證研究方法的角度來解釋與說明的原因,或許因其乃透過一連串近似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設計流程與邏輯,研究步驟與方法較有一套顯而易見的結構與過程。

  不過,Babbie書中有一問題需要釐清,就我所了解,Babbie第五章中,對於信效度的討論,有其問題。就邏輯關係而言,信度乃效度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即有信度不必然有效度,而無信度則必無效度。也因此,事實上,Babbie圖5-2對於信效度的比喻中,效度高但缺乏信度的圖示事實上不存在。

  透過Babbie從量化與實證研究的研究方法,闡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馬步後,再透過畢恆達對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一些問題的討論與反思,便開始進行與量化實證研究的對話與思辯。畢恆達並且也補充了Babbie的篇章中,未有討論的問題。

  畢恆達的文章,於標題便精準的告訴我們,他所要討論的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位置與態度,以及其所必須秉持的專業精神與倫理是什麼?作者從質化研究的角度,探討與反省所謂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在其研究與研究報告中的位置與態度。

  他認為,社會科學的文獻報告中,往往看不見研究者的價值,而充斥著標榜著的客觀中立。圖書館充斥著研究發現,卻難以找到有關實際研究過程的文獻。我們難以看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社會互動與社會關係,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與實際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往往忽略(或者說刻意避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各種差異。這些牽涉研究倫理與基本精神的東西,也往往少有討論,而畢恆達稍後在其文章中,便一一加以說明討論之。

  其實,無論選擇何種研究方法,都將會牽涉研究倫理的種種挑戰。所謂的研究倫理,在畢恆達的論述中,大部分聚焦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社會關係與社會互動,或許事實上研究倫理也應該等同於討論研究者本身的角色定位與其與研究對象間的互動與關係。

  我認為,畢恆達通篇要強調的,乃在於研究者必須意識與權衡到,其研究的目的與利益是否與研究對象的利益與價值有所衝突。研究者是否能有一種人道主義與人文關懷的精神進行無論是量化實證還是質化詮釋的研究。

  我發現一件很有趣亦值得探討的事情是,Babbie與畢恆達對於「偏見」(bias)是否存在的看法不一。Babbie從量化實證與後現代主義的觀點,認為偏見是不存在的;然而,畢恆達從質化研究與反思的立場,卻認為偏見是存在的。這個爭論點或許說明,質化與量化方法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判斷的不同。

  最後,胡台麗9/28於輔大的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概念,亦値得我們去思考。她提到了觀光者與民族誌研究參與觀察的差別,觀光者與被觀光者間的社會關係與社會互動。我們是否尊重了那些所謂的「少數族群」?其亦提到了,真實的弔詭,紀錄片是否只能紀錄,而不能「演」呢?虛構的、超現實的紀錄片又是紀錄片了嗎?或許,這也許得等「看」過了胡小姐所及力推薦的民族誌影展後,我們會有更深刻的思維與體驗。


My Questions:

1.  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是否應將自己置入研究的脈絡中,將自己的研究過程向世人訴說?

2. 您認為要如何避免區位謬誤以及化約主義?您會認為化約主義是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所必須避免的問題否?

3. 一般咸認為質化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構不如量化研究方法嚴謹與完整,是否可以請您舉出例子,並且說明它如何的不夠嚴謹與完整,以及為什麼?

4. 您認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關係是什麼?當您在進行一項研究之時,你會如何選擇匿名或不匿名參與觀察?還是你會選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以問卷的形式進行研究?在何種研究情境下,你會如何選擇?為什麼?

5. 請問您成為一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目的是什麼?您是否重視自己的研究利益大於重視整體社會的利益?在自己的研究利益與社會或研究對象的利益間,您要如何權衡與面對?

6. 您如何看待偏見,您是否贊成Babbie與畢恆達對於「偏見」是否存在的看法?您又會如何去面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