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赫迪厄(Bourdieu)認為,教育系統是制度與實行的複合體,它的功能在於以象徵與文化的形式再製既定的社會權力關係。教育系統在維繫與保障一個團體或階級能受到另一個團體或階級在文化或物質上的宰制。而學校中,其階級地位較高的學生,會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文化資本,而使得該學生的學業成就,比階級較低而擁有少量文化資本的學生來的高。他認為,學校教育是經由機會平等的意識型態與考試唯才的成就標準,以中立客觀的面貌,將宰制階級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進行合法的輸送,以維持其權力關係。

 以此,布赫迪厄對於再製理論提出四個命題假設,即為:
1.教育學行動、2.教育學權威、3.教育學工作、4.教育系統。其中,「教育學行動」在布赫迪厄的定義裡,所指為廣義的教育實行。他不僅指的是正規的學校教育,也包含了一切以獨斷權力為基礎的文化強制行為。他認為,所有的宰制階級,皆會將自己建立為統治的正統,以教育來隱藏其勢力關係,或者強化本身的統治正當性。「教育學權威」在教育的溝通關係上,對於傳授與接收者皆會產生強制的作用,而教育學權威是一種象徵合法暴力的權威勢力,這個權威的建立也防止了受宰制團體或階級的覺醒而產生新的勢力。教育學權威能讓被強迫灌輸的文化成為合法的文化,這樣的權威穩固了優勢階級的權力,而有助於文化權力關係的再製。

 「教育學工作」在再製理論的理論架構中,指的是階級透過生存型態的塑造與轉換,再製社會結構,而教育系統也因此能發揮其再製的功能。也就是說,文化再製之所以能夠成功,最主要是透過持續且長久的教育工作,而將宰制階級的文化內化為整個社會結構的生存心態。「教育系統」則指的是所有教育行動的制度化。有制度的教育系統,才能完整的再製宰制階級的社會文化,它整個即為一種控制的工具。

 大部分再製理論主要的重點,在分析學校系統對下層階級的影響。而宰製階級夠成功維持他們的地位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控制教育系統的資源,以及他們的文化教育行動已經排除了被宰制階級的文化。因此,學校以及教育只不過是宰制階級控制被宰制階級的場域及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