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典波羅

新曆年前,教育部委託高教評鑑中心所作大學評鑑,趕在年末最後一天,發表最新學期的評鑑報告。報告一出,幾家歡樂幾家愁,有多個獲得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補助之大學,對評鑑報告中將該校多各系所列為「待觀察」一事,發出不平之鳴。

筆者對於高教評鑑中心所作之大學評鑑,其背後之思為與執行過程皆有所不滿。然,幾次下來更讓筆者困惑的是,被列「待觀察」與「未通過」之學校系所管理當局之態度。

教育部委託高教評鑑中心辦理大學評鑑,執行兩年有餘,與五年五百億撥款公佈時同,每當有大學被排除撥款學校之列,或有校系被評為「待觀察」與「未通過」時,便會激起該校師生「輿論」反應,或投書媒體評鑑中心該被評鑑,或論述評鑑過程的缺失與評鑑委員對該系所之無知與不理解,或訴諸政府當局對理工人文學科之偏頗,等等論述,回應教育當局的不滿。

然,若說許多高等教育者、教授,乃至於學生們皆認定,高等教育的評鑑機制有其問題,五年五百億特別預算之執行大有爭議。那為何,這些學校學校皆「只在」自己「未獲經費」,或被評「待觀察」與「未通過」之時,才有「輿論」回應,抨擊政府當局高教政策之失當?

不是應該是,不論是否自身將遭受困頓,為了整體制度之平等與公正,而起身反抗嗎?若說,教育部量化評鑑之思維是錯的,作為學術工作者與受教學生,不是當應不分彼此,掀起學潮,要求政府修正此般錯誤之思維邏輯?

還是說,這一連串個別校系所鳴起的「反抗輿論」現象,其背後意識形態所顯示的其實是,「我服膺政府當局對高教評鑑與五年五百億的制度,但我應該獲得更多經費或我不該被評為『待觀察』!」這樣的想法?

而若並非筆者所以為的如此,那麼,筆者欲請益就教於這些學校管理當局:「貴校是反抗還是自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