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廣電制度與文化生產心得報告
題為:解構媒體生產邏輯 建構媒體新環境
歡迎批評指教,踢館也行,謝謝!


     廣電制度與文化生產心得報告

讀本:
一,廣電制度與生產模式(一):1980年代之前的主要制度
1.1 Ellis, J. (2004). Television production. In A. C. Robert and A. Hill (Eds.), The Television Studies Reader (pp.275-292). London: Routledge.
1.2 Ouellette, L. and J. Lewis (2000). Moving beyond the "Vast Wasteland": cultural policy and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elevision New Media,1,93-113.
1.3 劉昌德(2004)。〈媒體公共化之路長且遠:從三○年代美國公共廣播抗爭史看當前的台灣公共化運動〉。《媒體改造論壇》。

    解構媒體生產邏輯 建構媒體新環境

  台灣的媒體環境自民國70年代解禁以降,商業媒體迅速膨脹,市場競爭之激烈,百家爭鳴。然則,為了搶食媒體賴以維生的台灣廣告市場之「小餅」,其激烈競爭之手段與現象,致使得台灣媒體亂象叢生,加以政治經濟環境與商業媒體間的糾葛,連帶似乎也影響了台灣整體社會的動盪不安。然而,身為實質弱勢的閱聽眾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而身為準媒體工作者或知識分子的我們,又該如何正確認識媒體問題與付諸實際改革的實踐行動?

  如以此三篇來看,便或許提供了我們一個攻其七吋的觀點方法-從資本主義商品(媒體內容)生產歷程、媒體發展歷史的政治經濟脈絡與「公共概念」的解構與建構,來開啟我們對於媒體問題的認識與解決之道。這是一個以政治經濟學觀點來解釋與解決問題的途徑。當我們耙梳了媒體節目內容生產過程中,一如企劃、前製、拍攝執行、後製與行銷等各個環節的問題,就如同醫學手術般,直接透視五臟六腑的病症,而不會再單純的認為表面所看到的現象即是問題。

  以此,我們認為具備「公共」概念的公共媒體的進入,能夠補足、甚而有改變現有商業媒體環境的可能,為什麼?或許,再從政治經濟學觀點中,對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兩相對照比較,其中的媒體內容生產過程與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們便可知曉,「公共媒體」體制下的媒體內容產製過程與環境,是否能帶給閱聽眾與想要製作具備文化多樣性與人文反思性的獨立製作,一種不同的閱聽與製作環境?

  據以,這般的認識觀點與途徑也能促使閱聽人強化其媒體識讀的實踐能力,進而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媒體論述,從下而上,以市民社會的自發力量改革媒體環境。或者,透過如McChesney《問題媒體》的寫作與閱讀,解析媒體內部深層的與歷史的問題,來據以實踐改革的行動力。


My Questions:

1. 政治經濟學作為生活的一種實踐,我們是否應當進入市民社會之中,努力以簡顯易懂的語言對民眾耙梳媒體政治經濟的深層問題,以及媒體產製的背後脈絡,甚至帶領其發覺自我的公民傳播權?而身在台灣的我們似乎做的還不夠?

2. 傳播基金如果是為了要彌補廣電基金之問題,可以有何種實際作為與機制來防範傳播基金淪為第二個廣電基金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temborough 的頭像
    attemborough

    傳播研究生的唬爛研究室

    attembo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