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
作 者:林麗雲
出版年:2004年9月
目前分類:編輯室讀書報告 (51)
- Nov 13 Fri 2009 09:20
公共知識分子、新自由主義與學術勞動條件
- May 04 Sun 2008 22:53
紀錄片生產環境的困境與問題-閱讀張釗維書摘筆記
讀本:張釗維(2002)。〈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的臺灣電視紀錄片製作環境--一個初步的參與觀察與反省〉。《電影欣賞》,20:3,頁28-34。
- Jan 26 Sat 2008 21:34
誰的卓越大學? 誰代表社會科學?
文/亞典波羅
(本文為27日聯合報民意論壇〈高教階級化 頂尖大學只爭錢?〉投書原稿)
- Jan 16 Wed 2008 21:31
農業作為台灣的根本命脈
(本文為世新社發所社發講座「台灣農業政策」專題心得,歡迎批評指教!)
作為一個農民階級的後代,聽了兩場由農家子弟親身所談的台灣農業問題後,深深發覺,自己已遠離過去農業家族的生活。父親作為台灣戰後嬰兒潮由鄉村到都市的典型移動人口,自父親離鄉背井來到台北尋求工作以後,我便註定與自己的祖先斷絕部分的生命聯繫,農業對我來說,已成為一種極為疏遠的職業與想像。
- Nov 22 Thu 2007 11:32
樂生保留運動的運動再反思
- Oct 25 Thu 2007 11:30
「聲音與憤怒」-音樂是否可以改變世界?
- May 14 Mon 2007 23:19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課題
過去五十年來,以「傳播政治經濟」為題的相關研究,如同19世紀中期政治經濟學般,快速的發展。有些研究以媒介產業結構為焦點,強調媒體所有權在政治經濟上的效果,有些則關注所謂大眾傳播中的「商品」過程不同部分,如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
- Mar 14 Wed 2007 07:47
傳播政策與媒介市場產業動態:一種媒介經濟學的理論架構
本文主要在引介一種探討媒體產業發展的媒介經濟學概念基礎的理論架構。此一架構包含了動態的擴張與收縮過程,以及在策略、結構,與政府政策間,彼此不斷相互影響的過程。本文的焦點放在傳播產業內的企業策略性行為。作者將假設這些組織都是更大的組織系統的一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會改變與影響者整個系統結構,但每個企業組織也都會被此一結構環境所影響。而本文主要的組織概念是媒體組織具備有發展、擴大、建構與適應大量部在與外部問題的能力。
- Dec 27 Wed 2006 09:17
台灣影視工作者勞動條件調查-以電視台節目部助理導播為例
- Nov 28 Tue 2006 09:23
無名小站商業化(商品化)歷程問題分析
- Nov 07 Tue 2006 08:35
《莊子‧齊物論、人間世》的傳播思想
本次所要導讀討論的,是《莊子》的處世哲學與傳播思想。這兩篇讀物,《齊物論》篇主要是在闡明莊子哲學與傳播思維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哲學;而《人間世》篇,就傳播領域而言,在於探究人際傳播(甚至牽涉到外交辭令)的傳播思想。
- Nov 06 Mon 2006 11:41
後工業社會與資訊社會的運作邏輯
本次所要討論者,延續著Daniel Bell所談的後工業社會在生產形式的變遷問題。Krishan Kumar主要亦在談論後工業乃至後現代社會的生產形式的變化,並且,就當前所觀察到的資訊社會的生產形式的樣貌,與工業社會的生產形式作一個對比。
- Nov 03 Fri 2006 21:06
《媒體突圍》-當代台灣記者與新聞寫作新典範的「!」or「?」
- Nov 01 Wed 2006 09:49
何謂近用權與普及服務?NCC的政策思維又該如何看待與規劃呢?
此次主題,三篇皆在談論普及服務的概念發展與實際操作。蘇蘅老師從台灣實際媒體的亂象回頭談論公民社會中公民傳播權益的重要與意義,並從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概念回頭爬梳近用權與普及服務的重要性。Napoli則談論電信普及服務概念在美國發展的歷史,再探詢普及服務的原理原則,並討論普及服務可行的具體做法。周慧蓮則論述歐盟的電信普及服務制度發展,並且以之對比於台灣電信普及服務制度,作一對照並且在最後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
- Oct 27 Fri 2006 19:12
後工業社會的圖像與危機
後工業社會的圖像是什麼?Daniel Bell 本文所論述者,主要在論述後工業社會與其他社會形式的差異。後工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前工業社會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工作求生存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這類改變,主要表現在經濟生活形式的變遷、職業類別的轉變、大眾教育程度的改變,一切最重要的根源,主要是來自於人類的經濟生產方式,由大眾化、福特主義的有形商品生產模式,轉變成以服務、資訊商品為生產模式的小眾化、彈性化的後福特主義生產模式。
- Oct 26 Thu 2006 17:58
對資訊社會樂觀論述的批判與反思(2)
本週兩篇文章,是為對於樂觀資訊社會論述,以及對於資訊社會本身的批判。Theodore Roszak以及Kevin Robins & Frank Webster文章,皆以歷史性的回溯方式,從過往的歷史尋找對當前資訊社會與樂觀資訊社會理論的批判。此兩篇的觀點,皆認為,資訊社會的發展只是技術與科技應用層次上的變遷;在社會文化、社會關係、勞動關係的種種問題上,仍舊重複著過去工業革命時代所發生的問題,甚至有更為嚴重的趨勢。
- Oct 26 Thu 2006 17:45
對資訊社會樂觀論述的批判與反思(1)
本週兩篇讀物,是一場對資訊社會想像的論辯。Alvin Toffler等人對於資訊社會的論述樂觀;而Langdon Winner則對於先前Toffler所論及資訊社會的樂觀論述,持質疑與保留的態度。基本上,「資訊社會」一辭本來就隱含著一種美好的、科技決定論的、新自由主義的,以及樂觀的未來學預測等種種後設思維在此一概念之中。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與資訊社會概念於實際狀況的逐步明朗,「樂觀的資訊社會」卻開始該被檢驗與質疑!
- Oct 23 Mon 2006 09:59
什麼是言論自由?傳播管理機關的政策思維又該如何看待言論自由?
在所謂的民主國家中,廣義的言論自由是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價值,而新聞自由的價值則是以此為基礎衍生而來的媒體權力(利)。在美國,以憲法第一修正案為此一價值的保障基礎。然而,雖然此一價值實為民主社會之基石,但愈往具體而實際的法律與實踐層次,則愈加出現一些彼此衝突與矛盾的價值、原則與功能。那麼,言論自由的實際意涵到底是什麼?而我們又應如何看待之?
- Oct 05 Thu 2006 08:05
資訊社會的想像與實際
資訊社會到底是什麼?它的內涵包括了哪些?而我們當前所處的世界是否就是資訊社會?這已成為許多學者爭辯多時的議題。
從Yoneji Masuda的觀點來看,資訊社會的一切因電腦傳播與電訊科技數位化的趨勢而起,在Frank Webster的眼中,似乎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社會科學與未來學者對於「資訊社會」此一概念的共識,是電腦與網際網路等數位化新科技的誕生與影響。然而,在此一概念之下,「知識經濟」亦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其被視為資訊社會運作下的主流經濟發展模式,Charles Leadbeater便是如此。...
- May 16 Tue 2006 23:31
研究報告書寫的詮釋與說服
這週的討論主題,在某方面與上學期「研究所入門」該堂課程所討論的參考文獻《學術書寫中的理性與感性》,有所關聯。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書寫,是一個論證、說理與說服的形式與過程。《學術書寫中的理性與感性》中所討論的,是書寫形式的問題,而在形式之前,我們也需要討論學術研究報告作為知識問題的論證該如何進行?以及,要如何才能將新概念說服報告的讀者?